首页 > 地方 > 正文
从源头看未来 第一车间风物长
发表时间:2025-04-19 18:02:36来源:山西日报

从源头看未来 第一车间风物长

——“全国主流媒体原粮基地行”活动综述

 

  十月的黄土高原,丘陵连绵,色彩斑斓。山西长治沁县寺家庄村,在黛色青山下,一片醉人的火红随风摇曳。这些饱满的高粱蓄势待发,目的地是汾阳杏花村,在那里历经多道工序的熬炼,凝结成醇香绵柔的汾酒。
  10月9日—10日,由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走进汾酒第一车间——全国主流媒体原粮基地行”活动,邀请了全国140家主流媒体在汾酒原粮基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展开一场“从田间到餐桌”“从一粒谷到一抹香”的寻香之旅,见证并讲述了杏花村里的山西故事。

高粱红了
走进第一车间 探寻清香源头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媒体参观团在杏花村,品味汾酒源自地下840米深处的纯净;在中国同类企业建馆最早、馆藏最丰富的汾酒博物馆,体会中国白酒鼻祖的历史文化;在长治沁县原粮基地丰收的海洋中,感受优质酿酒原材料的绿色健康……
  “我们看到了汾酒建厂70多年来的持续探索;看到了创建于1875年的宝泉益老作坊的脉络;看到了汾酒6000多年酿酒文明的传承发展。”环球时报行业部总监马云燕表示,未来要进一步挖掘汾酒始于文化、忠于品质、成于担当的深层内涵,向全球读者讲好汾酒故事。
  在媒体记者眼中,汾酒第一车间是品质汾酒品牌传播IP化的活动载体;在消费者眼中,是品质汾酒可视化的第一现场、汾酒全产业链布局的开端;在历史长河中,是探寻中国酒魂品质的起点。
  行走在红色的高粱地里,手持“长枪短炮”的媒体记者发挥各自专业技能,用文字、照片、视频记录下高粱地里的秋天。几位来自南方的记者,更是被眼前丰收的盛景所吸引,感叹着黄土地特有的壮美。
  “作为南方人,第一次见到如此广阔的高粱地,我被黄土高原的美折服,也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汾酒源头高品质的魅力。”扬子晚报的钱大勇兴奋地说。

产业旺了
小杂粮大产业 黄土地里写文章

  汾酒的清香源于大地。
  近年来,积极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带动山西原粮种植、促进晋企战略合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汾酒集团充分发挥省属国企优势,2013年与沁县政府签订生态循环产业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本次活动走进的绿色高粱基地,就是晋汾高粱开发有限公司和汾酒集团联合打造的。
  今年6月,汾酒集团与神农科技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依托神农现代种业、智慧农业、资本运作等优势载体平台,进一步打造高标准、高质量酿酒高粱种植基地,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本次活动上,神农科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鞠振表示,在两年内,将与汾酒集团合作推广酿酒高粱新品种100万亩,为打造“清香世界”提供高品质原粮保障。
  10月10日,在沁县闫家沟村,媒体记者往左望是高粱地,一片火红;往右看是养殖基地的架子牛,悠闲踱步。如此原生态的绿色农业模式,令大家颇感新奇。
  来自第一财经的程文姬说:“我在现场看到的生态循环产业,包含高粱酿酒、酒糟养牛、牛粪肥料化还田、高粱种植所有环节,实现了原粮品质和肉牛品质的双促进、双提高,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目前,全国汾酒原粮基地已达110万亩。山西区域内高粱基地种植规模已有34万亩,小杂粮在黄土地上写出了大文章。

日子富了
支持民生事业 彰显国企担当

  今年秋季,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山西多地遭遇洪涝灾情。10月8日,汾酒集团向山西省红十字会捐赠3000万元,竭尽全力帮助受灾群众战胜困难、恢复生产生活。
  支持民生事业,助力乡村振兴,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是汾酒集团多年的企业愿景。
  在脱贫攻坚战中,汾酒集团依托白酒酿造优势,以原粮生产产业为扶贫工程切入点,对贫困地区对口扶贫。短短几年,曾经的省级贫困县沁县高粱种植面积从最初的5000亩发展到10万余亩。
  “种高粱效益比玉米强多了,今年我家这20亩高粱眼瞅着就要丰收。”在寺家庄村的田间地头,63岁的村民赵庆和摸着沉甸甸的高粱穗,乐开了花。“这高粱连茬也不减产,秆子低、穗头大、耐旱又耐涝,产量高。公司直接从地里收购,价格好,收益高。”村民赵之恩补充道。
  不仅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子,晋汾高粱开发有限公司还对农民技术员、种植大户等集中授课、召开观摩会和现场技术指导,每年培训农民超过1000人次。传统农民正在向现代新型农民转化,成为地方产业扶贫的中坚力量。
  “沁县高粱基地遍布11个乡镇、17个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200多个行政村,带动6500多户种植户,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沁县县长司慧军自豪地将这一喜讯讲给全国主流媒体记者。

百姓笑了
好原粮高品质 发展前景可期

  比肩声名远扬的“沁州黄”,“沁州红”也不逊色。晋汾高粱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凤山介绍,高粱“晋杂22号”“晋杂23号”“晋杂18号”被确定为酿造汾酒专用品种,还有了新名字——“汾酒1号”“汾酒2号”和“汾酒3号”。
  “有了新品种、新技术,高粱单产平均每亩超过650公斤,增产幅度12%—15%。”张凤山说。目前,沁县10万余亩汾酒专用高粱总产值已超过1亿元。
  “高端白酒行业竞争逐步升级,品牌和品质成为竞争核心,上游原粮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中国新闻网记者蒋妍感受颇深。界面新闻的冯若南坦言:“在中国白酒行业的排名中,汾酒一直稳居前五,近年来凭借卓越的表现,排名前移,冲进第一集团。此次对汾酒的全产业深入了解后,我对汾酒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2017年,汾酒集团成为省属国有企业中首家目标责任书改革试点。作为山西省国企改革“样本”,汾酒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勇担新时代的责任担当。
  据汾酒集团《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显示,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21.19亿元,同比增加75.51%,首次突破百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35.44亿元,同比增加117.54%,半年利润已超去年全年,整体发展实现“开门红”。
  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表示,今年是汾酒实现复兴的关键时期,汾酒将继续开疆拓土,在“十四五”末跻身行业第一阵营。
  秋风习习,站在看不到头的高粱地边,从五湖四海前来参加活动的人们,闻到的是汾酒源头的香味,看到的是清香汾酒广阔的未来。
 

侯琎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