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正文
让三晋大地水利遗产“活起来”
发表时间:2025-04-05 04:59:58来源:山西日报

让三晋大地水利遗产“活起来”

 

  从工业遗产到水利遗产,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水利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从现在起,每两年在全国范围开展一次国家水利遗产认定工作,首批拟认定15个左右,力争在“十四五”时期认定30个以上,并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利遗产保护和认定管理体系。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让三晋大地水利遗产“活起来”,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
  大兴水利,自古有之。山西是典型的缺水地区,水利工程遗存十分丰富,有关记述最早可追溯至史前三皇五帝时期,《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台骀治汾,肇始太原”。自史前至民国初年,史料中可见山西境内水事记录近百项,以引泉、引河灌溉为主,农田水利工程、城市防洪、城市水利兼而有之,迄今仍有在用工程。洪洞等地在缺水条件下的分水遗存、镇水遗迹,以及水神崇拜遗址等,现仍存古代水利碑刻、水神壁画等图文资料,是开展古代水资源分配与水民俗研究的重要水利遗产。
  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在山西视察时深刻指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把我省水利遗产挖掘好、传承好、利用好,让三晋大地水利遗产“活起来”,不仅能够彰显其作为文化遗产具有的特殊地位,而且是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更能从中获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和难得的现实启示。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鲜明指出,山西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的自信之源。实践证明,认定一批治水特色鲜明、历史价值高、社会影响力大、基础较好的国家水利遗产,是做好相关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的前提。文化遗产热持续升温、方兴未艾,在这股潮流中,显然不应少了水利遗产的身影。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为统筹推进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扎实开展调查活动,不断丰富调查成果。
  开展国家水利遗产认定有助于弘扬水利文化、水利精神。需要指出的是,山西引泉水利工程有不少发明创造,如晋泉(智伯渠)灌溉的兴办,首创了我国有坝引水工程技术,是历史上有坝引水灌溉最早的灌区。可以说,山西古代水利工程既是先民兴水利除水害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代又一代三晋水利人继承大禹治水精神的实物遗存,更是发扬水利精神、传承水利文化的典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迄今,水利工程遗产中有些仍在发挥防洪排涝、灌溉、航运和输水等功能,是“在用”的遗产。全民旅游时代到来,全域游、研学游、乡村游深受青睐,亟待打造更多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深度融合的旅游目的地。开展国家水利遗产认定,以多种形式讲好山西水利故事,保护和传承好三晋大地珍贵的水利遗产,使其成为一个个热门新景点,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产品,更具有精神激励作用,必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王璐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