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获奖人朱少辉。
颁奖词
失败中摸爬滚打,磨砺中激情创新。
白色风机是你澎湃的浪漫,自主研发是你不群的性格。
你把四野的风送至大江南北,风把磅礴的能量吹往万户千家。
人物名片
朱少辉,男,1980年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河北定州人,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重工技术中心风电所设计员、科技管理员,高级工程师,是太重集团转型新能源领域、开发风力发电机组的专业技术带头人,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核心成员。
重温感动 风电领域书写山西传奇
2014年,低风速风资源的开发成为行业趋势,太重集团申报了“2MW低风速长叶片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研制”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朱少辉担任该项目主任设计师,依托该项目带领同事们相继开发了2MW、2.5MW、3MW、3.XMW系列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解决了低风速长叶片风电机组发电量提升与可靠性降低、成本上升的矛盾,显著提高了低风速区风资源利用率。太重系列低风速风电机组已订货400余台,实现销售收入30多亿元,年发电量超过10亿千瓦时,创造价值近10亿元,节约标煤30多万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2016年初,太重集团紧握发展时机,参与了三峡新能源福建兴华湾海上样机试验风场项目的建设,成为该项目首家供货企业。这是太重风电首次“下海”,朱少辉又一次被委以重任,担任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5MW海上高效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主任设计师。
面对缺乏海上风电经验积累、没有外部技术支持、设计周期紧迫的困难,朱少辉带领项目团队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半年即完成设计工作,保障了项目总体进度。两台样机吊装期间,朱少辉在福建海上长期驻守,克服疲劳、睡眠严重不足的困难,昼夜连续奋战,他和同事们互相激励、互相支持,与各单位紧密配合,快速解决了现场问题,抢在台风来临前顺利完成了吊装工作,在大风中乘最后一班渡轮上岸;协助公司以行业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海上风电机组开发,实现了太重在海上风电领域的重大突破。
朱少辉担任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主任设计师,在公司的统筹规划下,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发台风型8MW海上风电机组。
朱少辉带领同事们反复论证、比选技术方案,创新性地采用中压中速永磁技术路线,发电效益好,性价比高;历经概念设计、方案讨论、迭代优化,数十次改进设计图纸,数百次技术交流,攻克了总体设计、仿真分析、传动链设计、电控设计、海上环境适应性专项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关;通过控制降载、结构优化、材料升级、关键件国产化等多种手段从设计源头降低成本,有利于促进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发展。为适应风电行业发展新形势,太重集团进一步升级产品,开发国内领先的10MW级别海上风电机组,将实现在国内风电领域的技术引领。
为了应对风电平价上网,太重集团立项开发面向三北地区的4.5MW风电机组并成立了SBU项目组,朱少辉作为主要成员开始了太重风电新机型的设计工作;后续还将延伸开发4.XMW中低风速风电机组,通过基础化平台与不同模块的组合,灵活适应不同市场,为公司提供富有竞争力的低度电成本风电机组解决方案。
朱少辉常年承担大量技术研究和技术准备任务,主持完成了多种风电机组新机型的开发、优化,完成了海上风电机组防腐和吊装技术研究、钢混结构塔筒研究、风电机组主传动系统可靠性研究等课题;主动向年轻同事传授设计经验,带动团队整体提升实力。主持完成了多个生产项目的技术准备,包括1.5MW、2MW、2.5MW、3.XMW、5MW等多种机型,累计产值数十亿元,设计降成本数千万元。
朱少辉所参与的“3MW低温高速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研制”获2016年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入选2018年度山西省“三晋英才”计划;“2MW风力发电机组成果转化与推广”2019年通过山西省科学技术厅验收;“风电机组塔筒密封结构设计”获首届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山西赛区二等奖,获2019年山西省“五小六化”活动一等奖、二等奖;“低风速长叶片双馈风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20年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朱少辉被授权“风电机组主传动系统”等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7篇。曾荣获2018年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山西省劳动模范,2019年第十届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19年第九届山西省十佳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
记者对话
“前辈们一直鼓励着我前行”
山西晚报记者:山西是您的第二故乡,当您得知自己获得2020“感动山西”人物,有何感受?
朱少辉:我感到很荣幸,非常感恩单位给予我的平台与信任,感恩一起奋战的同事的默默奉献,以及家人的无条件支持。
我的业绩、贡献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这个行业内人才济济,即使就在本单位,我也能感受到有很多优秀同事的才华及奉献远在我之上,特别是一些前辈们,一直鼓励着我前行。
山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数千年灿烂文明。在新时期,山西焕发着更蓬勃的活力,也必将涌现更多杰出的人才。
山西晚报记者:您怎样看待您现在的工作内容和岗位?
朱少辉:我高度认可并热爱着我的本职工作,这是我能够取得现有成绩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个岗位非常适合我的性格,与我的能力和素质匹配度高。我希望能够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持续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山西晚报记者:能否与我们分享一段让您难忘的工作经历?在您工作遇到艰难险阻之时,是如何调适自己,如何保持旺盛饱满的工作热情,勇于攻坚克难的?
朱少辉:2016年公司参与了三峡新能源福建兴华湾海上样机试验风场项目的建设,这是太重风电首次“下海”,我担任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5MW海上高效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主任设计师。
这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从设计、生产、吊装、调试等各环节,基本都具有相当难度和挑战,对于我个人及整个团队,都是跳起来伸手去够目标。特别是两台样机吊装在海上驻扎期间,生活条件差,需要在紧迫的工期、恶劣的气候条件、屡有突发的状况下,快速、坚决地做出判断,稍有不慎便可能影响整个项目进度,当时我的精神持续高度紧张,体力透支,非常疲惫。
在最艰难困苦时,是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激励着我。同时,还要有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强烈责任感、韧性与毅力。
山西晚报记者:您未来的前行方向和具体目标是什么?有什么想对后辈科研人员说的?
朱少辉:我希望自己能够持续进步,提升个人及团队技术水平,开发更优质、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为企业、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希望年轻人能够树立清晰的目标,选择正确的方向,并坚持前行。
亲友评价
他的精神激励着身边的人
同事王岳峰:朱工是我的组长,也是我的邻桌。面对大量繁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他总是特别具有钻研精神,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常常加班到深夜。当我加班到晚上十点半离开单位的时候,朱工都还在挑灯钻研,当我早晨8点来到单位打卡上班的时候,朱工往往已经回到了他的工位上。周六日的时候他不是在单位,就是在项目上或者在出差的路上,这一点是我特别佩服的,也很难望其项背。朱工从最开始一个设计员到今天,他的每一步都特别扎实,基本功过硬,非常能吃苦,持续学习,勤于钻研,他所带来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每一个身边的人。
同事王书勇:我和朱工是十多年的同事、战友,我们从五湖四海共同来到太重集团,建设山西。
和朱工在一起做事,让我觉得很顺畅、很舒服、很有能量。朱工做事非常沉稳、细致,也很乐于、善于提携新人,懂得分享。在做一项工作之前,朱工常常会提前把基础资料发给你,预判到你在项目进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提前指出设计中容易忽视的细节,告诉你解决方法或者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避免你“入坑”走弯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成功率。在统筹项目的过程中,朱工总是非常了解每个组员的能力、素质,知人善任,让整个项目高效推进,团队和谐统一。
我们每个人都是朱工工作笔记的受益者。十多年来,朱工记录了数十本工作笔记,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在一项工作中遇到疑问,他会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多方印证,形成结论及时记录到工作笔记中。当我们遇到具体的疑问时,朱工就会拿出他的笔记准确找到能够为我们答疑解惑的内容。
同事靳剑英:朱少辉就是我身边的榜样,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对技术研究的热情与一丝不苟,持续激励着我,督促着我不断进步。
前几年,我有幸作为电气设计参与了朱少辉负责的项目:TZ2000/110低风速长叶片风力发电机组开发,旨在完善我公司2MW风电机组产品系列,提升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在朱少辉的主持下,我们做了该项目在市场调研、机型对比、关键技术、参数分析等各个方面详细的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阶段进度要求。在项目总结验收时,无论是技术水平先进性,还是技术资料完备性,都得到了各位专家的一致好评。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工作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山西晚报记者 王爽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