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阳泉市不断提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水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观,特别是一些以前生态环境的薄弱环节,经过治理提升,实现了凤凰涅槃。截至今年9月底,该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87,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2%。
桃河“五渡”再扬波
10月28日,记者在阳泉市桃河两岸看到,三五人群乐游,鸟禽栖息嬉戏,一条生态长廊已然成型。
桃河横贯阳泉市中心区域,历史上的桃河风光秀美,流水潺潺。《平定州志》中用“一渡溪水五重滩”描绘桃河美景。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桃河下游地区累积了诸多生态欠账。“冬天枯草遍地,夏天蚊虫滋生”,当地的“母亲河”逐渐成为影响市容环境的“问题河”。修复桃河生态系统,重现“五渡平波”胜景,成为阳泉人民的迫切心声。
如今,经过环境综合整治,桃河流域生态环境大为改观。采访中,公园负责人薛力月介绍:“湿地公园项目分为桃河段和义井河段两部分,河道总长4.2千米,规划面积59.3公顷,园内道路6760米。包括河道疏浚、河道蓄水、景观绿化、循环供水和水毁修复等工程。一期工程为桃河城区段水毁修复工程和桃河城市生活区综合治理工程;二期工程为桃河滨水休闲区、生态湿地区和义井河区综合治理工程。”
记者还了解到,水质净化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通过水生态设计实现了为桃河生态湿地公园创造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其中,潜流湿地池通过粗砂、火山岩、鹅卵石过滤,同时绿化选择耐污能力强、去污效果好、价格不高的芦苇。表流湿地则通过引水上岸增加人与水的交流,净化水质。利用穿孔管从主河槽壁开口,将水引入,并通过沉水植物吸附颗粒物,降解氮、磷,维持清水稳态,增加水利停留时间,及生物多样性,使水生态系统恢复,达到自然净化。
山西省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会长张培华认为,该湿地公园是集流域治理、自然生态修复、美色美景为一体的改造工程,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好去处。如今的桃河正重现着“五渡平波”的胜景。
“火电老兵”的绿色转型
作为一家火电行业的“老兵”,“山西河坡发电”纵横“火电江湖”20余年,风光无限。然而,面对活力四射、日益崛起的光伏、风电、核电能源等“电力新兵”,高能耗重污染的负累,却让电厂不堪其重。为改变困境实现转型发展,山西河坡发电率先走上了一条火电灵活性改造的转型之路。
山西河坡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郝铭星介绍说:“我们果断关停了4台老旧机组,引进2×35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热电联产机组,清洁燃烧技术及天然气点火方式,#1、#2机组一举成为首批投产即实现超低排放的机组。随着对新机组的不断改造升级,电厂已配套了电储能调频、电锅炉调峰项目,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展现出新型火电的优势,无论是快速调频、深度调峰能力还是机组快速爬坡、快速启停能力,都让山西河坡发电在能源革命领域中脱颖而出,为火电高效清洁发电开启了新思路。”
如何让循环流化床锅炉伴生的粉煤灰渣变废为宝?不仅是“河坡”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发电企业的“老大难”。如今,煤泥掺烧发电和灰渣综合利用,成为了山西河坡发电循环发展的点“睛”之笔。郝铭星介绍:“粉煤灰渣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完成后,把灰渣、赤泥、煤矸石等固废加以利用,制作成水稳材料、砌块砖等绿色建筑建材,既解决了灰渣填埋占地问题,又节省了每年2000多万元的灰渣处置费用。”
山西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李丽珍认为,山西河坡发电在深度调峰、快速调频和零功调峰方面先行先试,加大研发,因地制宜,灵活发电,是山西电网调峰调频的示范基地。希望电厂在环保治理方面继续主动作为,在实现超低排放的基础上,寻找探索炉内和炉外脱硫最佳点,完成环保考核指标同时,统筹节能降耗布局。
污染源变身“净化器”
多年来,阳泉冀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一直以行业绿色发展为指引,积极打造“绿色环保建材企业”,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记者10月29日在该公司采访时,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周兆印介绍:“公司目前累计环保投资已达到1.5亿元,通过高效袋式收尘、低氮燃烧器改造、分级燃烧、烟气脱硝等措施及深度治理改造,全面实现了对生产系统烟气排放的有效控制,烟气达到了超低排放。同时,通过不断提升新技术、新装备及推广应用节能低碳产品,进一步完善了生产制造环节绿色低碳体系。”
在做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的同时,阳泉冀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向绿色产业进行转变。“公司新建了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项目,年可处置危险废弃物5万吨。同时,积极开展绿色制造,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实现水泥行业转型升级。”周兆印介绍,通过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了钢厂矿渣、钢渣,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通过开展脱硝收尘设施建设、物料棚化全密闭、厂区环境绿化提升、无组织抑尘设施建设等项目,实现了有组织污染物超低排放,无组织排放彻底杜绝,固体废物100%回用,废水零排放,厂区绿化率达41.7%。
张培华认为,该水泥企业建设规模大,建设标准高。防尘、防污染设施齐全,功能到位,管理规范,并每年协同处置危废5万吨。建设有余热发电设备及系统,提高了用电自给率,全工艺系统率先实现了超低排放。同时,他希望冀东水泥能研发出更强的绿色转型技术,使更多的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资源综合利用上再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程国媛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