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正文
善治举措 落地惠民
发表时间:2025-04-05 10:30:57来源:山西日报

善治举措 落地惠民

——阳泉市郊区构建“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

 
  

阅读提示
  2019年12月,阳泉市郊区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成为全国115个县市区、全省3个试点县区之一。近两年来,阳泉市郊区按照“典型引路、分类实施,点面结合、全面推进”的试点思路,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确定了3个示范乡镇、11个典型示范村和14个重点提升村,涵盖了全区不同类型村庄,初步构建起“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城郊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

规矩先行 权利保障——
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

  “村里有了新规定,这事我说了不算,需要上会大家来商定,大家最后让谁干,谁就干。”11月18日,阳泉市郊区旧街乡南沟村党支部书记闫润红随身携带着新修订的《南沟村村级权力清单》,不时向大家解释:“用人用工必须按流程办事。”又拿出《南沟村权力运行负面行为和监督清单》,指着上面的有关条款对村民王某说:“我如果答应了你,就做了监督清单里的负面行为,就犯错误了,你不要难为我了……”
  随着新农村建设项目和惠农惠民资金不断增多,用人用工事项、“资金、资产、资源”成为农村干部权力的重心。阳泉市郊区将“四议两公开”拓展为“六议两公开”,在“四议”的基础上增加了“动议”和“民议”。“动议”杜绝的是屡见不鲜的干部“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拍屁股走人”问题,要求村主要干部的提议,必须来自年初计划、上级安排或民意。“民议”解决的是农村议事程序问题,主要针对民主决策过程中“有代表没民意”“少数人决策、多数人摆设”的情况,以“真民意”推动“真民议”。“‘六议两公开+全员承诺’织密权力‘围栏’乡村治理模式”获中国社区治理10大创新成果提名奖。在对“六议两公开”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阳泉市郊区制定了全区村级治理新体系试点规范30条,以权力清单规范小微权力运行。清单涵盖党建事项、决策事项、管理事项、服务事项、“三治”载体、监督事项六大板块。
  在固庄村,记者偶遇几位刚入户征集完民意的村民代表,他们每人拿着一份《村民代表民意表决表》,表的背面:18户村民,同意的17户,不同意的1户,有签字,有红手印;表的正面:村民代表签的也是同意,也按了红手印。村民代表小张说:“以前,同意不同意由我签,现在可不行,重大事项‘民议’环节不能少,家家都得去,不然,出了事我就得兜着走。”
  在阳光下晒清单、亮流程、立规矩,让权力运行更规范。固庄村被民政部确定为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基地,其《村规民约》成为全省优秀范本。多年来汇总编印成一本厚厚的《固庄村村务管理执行标准汇编》发到家家户户。

主体带动 群众参与——
变“无人问津”为“大家出力”

  “您好,果皮请扔进垃圾箱。”“遛狗要有牵引绳,宠物粪便请自觉清理。”“这是垃圾分类回收箱,扫码还能兑积分、换礼品,大家来尝试一下。”……在李家庄乡甄家庄村,巾帼志愿服务队、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时常在村里转悠,劝导不文明行为、捡拾垃圾,同时巡查安全。
  在西南舁乡,果农协会、耐火协会、民间艺术协会等17个社团组织红火热闹。村民们说:“村子想发展,不单要靠村干部,更要靠我们每一位村民。各种社团组织能帮助我们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打开销售渠道,资源共享、抱团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以前村里的事儿大家想管就是不知道该怎么管,现在有了这些组织后大家管事儿就方便多了。”
  乡村治理,群众是主体。西南舁乡的“党群团共议制”和甄家庄村“党建带群团、群团聚民心”做法,让更多群众参与到了乡村治理中来。
  当地重视发挥广大群众和社团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借鉴社区管理的成功经验,成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登记备案社会组织173家。建设了志愿者服务云平台,成立志愿服务队500多支,线上线下吸纳1.5万余人开展志愿服务。社团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推动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要做志愿者”成了许多人的自觉选择。各乡镇、村(社区)的志愿者和社团组织成员冲锋在前,300余支队伍5000余名志愿者活跃在防疫一线,宣传防疫知识、设卡登记、关爱居家隔离人员,成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一道“美丽风景”。
  在充分发挥社团组织作用、动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同时,各村制订出台《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至少2次入户征求群众意见,覆盖面达到95%以上,并通过微信群、公众号、“村村享”信息化平台、发放口袋书等形式,线上线下广泛征求乡贤和群众意见。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郊区全区探索了“民情议事恳谈”“众议会”“三议一会制”“听证会+议标”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民主议事协商新模式,畅通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党建引领 三治融合——
变“稀里糊涂”为“清楚明白”

  “连续3次缺席村党支部‘三会一课’扣2分,无故旷会每次扣1分;积极参加义务劳动、护林防火、抗灾救灾每次积1分;帮助调解邻里纠纷、化解各类矛盾,每次积1分……”在阳泉市郊区孙家沟村的党员积分公示栏上,每名党员的名字、积分时间、积分数一目了然。
  2019年末,杨家庄乡率先在孙家沟村实施党员分层分类积分管理新模式,村里26名党员接受量化管理。这种“让分值说话”的科学考评模式,打破了过去凭主观印象考评党员的习惯模式,实现了农村党员管理由模糊到量化的转变,改变了以往“农村党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干事创业的源动力得到了提升。
  走进阳泉市郊区后沟村,只见街道卫生整洁、村民房前屋后干干净净,村里的“道德超市”货架上摆放着柴米油盐、洗衣液等生活用品。“搞好自家环境卫生不但自己活得舒服,而且还可以用积分来换一些生活用品。”在“道德超市”表彰大会上,获得“环境卫生整治先进工作者”的村民韩新年捧着奖品——一台微波炉开心地说。
  三都村是个书法特色村,全村书法爱好者达到上千人,先后举办了省、市、区级多项书法绘画赛事,书画文化已经成为该村推进“文化创建”“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
  “谁上‘黄榜’那还不闹个没完?”“我看执行不下去,一阵风而已。”在一片争议声中,汉河沟村第一期“红黄榜”贴了出来。红榜公布的是劳模名单,树立了榜样,村民争相传颂。一位村民酒后当众吵闹,情绪激动,打碎了单元门玻璃。经民主评议组评议,他成为“黄榜第一人”。这位村民酒醒后,不仅没有闹事,反而主动到民主评议组道歉,赔偿了单元门玻璃……
  为开展好试点工作,阳泉市郊区聘请了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的起草专家之一魏玉栋、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仝志辉提供政策理论指导和咨询。举办了3期140余人的乡村治理专题培训。2020年、2021年,区财政安排了每年320余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用于示范村打造、信息化平台创建、专题理论研讨培训等,有力保障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本报记者王秀娟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