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学军,现任运城市闻喜县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主任。自2014年从事调解工作以来,他一直坚守在调解第一线,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72件,2018年,被司法部评为“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以法为据 靠法止争
“吉主任,见到您,我觉着我父亲这事有着落了。”
一大早,闻喜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来了一位申请调解的当事人谷某。像往常一样,调解工作从吉学军向群众递上一杯热水开始,耐心倾听、详细询问、认真记录……
谷某父亲在运城某公司所承包的高速公路段修剪树木时,其右脚跟骨不幸粉碎性骨折。公司负责人尹某坚持只出医药费,诸如误工费之类的其它费用一概不管。
“吉主任,我们是农民,经济不富裕,真不愿意打官司,求您帮帮我们。”
“小兄弟,让你父亲安心养伤,我一定会帮你解决这个事情。”
随后,吉学军亲自赶到运城某医院和某工地现场详细了解谷某父亲伤情状况、治疗过程、是否存在后遗症状、医疗费用及工伤详细经过等,当晚通过电话与保险公司沟通理赔事宜并查阅5个类似案例赔偿情况……
吉学军一晚只休息了不到三小时,次日就乘坐公交车远赴70公里外的运城某公司商讨赔偿事宜。起初,公司负责人拒绝调解,但吉学军“有备而来”,以法为据,靠法止争,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向公司负责人耐心解读法律法规,明确赔偿责任,在他情法结合的不懈调解下,最终,公司同意依法赔偿误工费、二次手术费、生活补偿费、护理费共计2万余元,并一次性付清。
尽心尽责 任劳任怨
吉学军患有严重高血压,医生再三嘱咐他多休息,但他不听劝,时常工作至深夜,节假日忙碌也是家常便饭。他把调解室当成“家”,遇到需要加班加点调解的案件,他干脆不回家,直接住在调解室。
有一次生病住院,吉学军还心系调解,忍着病痛“病床接待”,同事担心他身体吃不消,他却说,“我这点儿病不算什么,纠纷不及时解决,我心里才不踏实呢。”
工作中的吉学军尽心尽责,可生活中却“不太称职”。吉学军母亲瘫痪三年,患有严重心脏病,起初回县里工作是为了守在年迈的母亲身边,方便照顾,但忙于调解,他陪伴母亲的日子却寥寥可数,照顾母亲生活起居的重担落在了妻子身上。因工作需要,吉学军还错过很多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光,但儿女没有怨言,反而以父亲的敬业精神为榜样,发奋学习。
如今,女儿研究生在读,儿子大学刚毕业。他们以吉学军为荣,自豪地说道:“调解员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我们有一个了不起的调解员父亲。”
学无止境 蓄力前行
吉学军常说:“当一名合格的人民调解员,光有情不行,还要懂法,要巧妙运用调解技巧。”虽学历不高,但他一直坚持学习,45岁时,报考了国家开放大学的法律事务专业,并取得文凭。通过自身努力,他从接受培训到给他人做培训,经常下社区、入农村、进企业为调解员传授调解经验与方法,大家都爱听他的课,说他讲的课特别生动、实用、接地气。
2019年起,以吉学军调解事迹为题材的微电影《化险为夷》及以“闻喜县人民调解委员会吉学军调解”为主题的宣传片在运城电视台《法治天地》栏目播出,以吉学军调解工作情景为素材编排的话剧《司法情怀》在闻喜县人民会堂及县委党校展演。2020年,吉学军受邀录制《解读民法典》栏目,中视网全文刊登转发。2021年,《闻喜在线》拍摄了名为“情系群众,一心为民——调解员吉学军”个人法制宣传片,他的调解事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同时,吉学军还利用微信建立“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平台,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指导、法律宣传及案例赏析等。
多年来,吉学军无私奉献、不图名利、不计报酬,他省吃俭用,经常把收入节余用于为调解困难户买饭,送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同时,他还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为需要救济的困难群众发起捐款,目前累计捐款额已达14万余元。
自闻喜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成立以来,共接待来访群众5700余人,受理案件1045余件,调解成功1025余件。如今,闻喜县乡村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明显减少,这是闻喜县人民调解工作的一份“优秀成绩单”,成绩单的背后也融入了吉学军的心血。8年来,他把热心、热情、热血都献给了调解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调解员为人民。
本报记者郭亚红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