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影”寄语:
今年是《山西晚报》22岁生日,很多人说传统媒体有所衰落,但在我看来,我们的报纸已经另辟蹊径,尤其是以“文博山西”为代表的新媒体战线上,已经有了成果。我希望《山西晚报》越办越好,在秉持传统的同时,能有更好的未来和发展,长出更多、更丰富的果实。
讲述人:动脉影(黄翼),文博摄影大V
大家好,我是文博山西的老朋友“动脉影”,目前定居在湖北武汉,是一位文物摄影爱好者。我自己也没想到,7年时间走遍全球200多家博物馆,用手中最普通的摄影器材,拍下了多达47万张文物照片。很多人都说,我拍的文物图片,视角独特,让深藏在展柜中的文物,变得灵动起来。听到这些评价的时候,我挺欣慰,因为我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看看我们身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逛博物馆,怎么能少了山西呢?所以,跟山西晚报·文博山西结缘,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我是从2015年开始关注文博山西的,那应该算是我们彼此的初次相识。当时,我因工作原因,时常到山西,所以对山西的一切都很关注。关注文博山西后,我第一感觉是很惊奇的,没想到山西居然有这么高质量的公众号!后来,创始人吕国俊老师在微博给我留言,希望把我拍摄山西文物的照片,转载到文博山西公众号上。接到邀约后,我又很认真地拜读了公众号上的各类文章,发现这是一个文博圈内相当专业的公众号,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章条理清晰。最吸引我的,就是文博山西的速度,可以说山西一旦有比较重要的文博类的发现和博物馆展览时,文博山西都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特别详实的报道,而且很多都是原创。这与很多“玩票”性质的公众号不同,正是因为有专业的记者、专业的采编人员进行信息集纳和采集,文博山西才能有又快、又好、又详细地输出,可以说他们是认真地做内容。了解了文博山西以后,我就当即决定,建立合作关系。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我的摄影作品被文博山西刊登后,内心很欢欣雀跃,整个内容从版面设计和呈现上,可以说非常精美,不只是简单地堆砌,编排很有创意,能感受到采编人员对图片和内容的尊重,以及他们的用心,这种效果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也非常感动。
这么多年来,从第一次拍摄博物馆里的文物,到现在,我的初心都很简单,就是想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让大家并不是觉得“动脉影”有多么厉害,而是应该为我们身边的宝贵的文物遗产喝彩。
如今的我,可以说是文博山西的铁杆粉丝了,有时候也会跟很多好朋友安利这个公众号。我总是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里拍照,山西更不例外,所以我只要想了解山西文博圈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又将要举办什么展览,我就立刻会想到去看文博山西。有时候我自己也好奇,一个湖北人,怎么会这么关注山西?我想,文博山西应该是搭建这份情谊的纽带和桥梁,也就是因为有了文博山西,让我能够走近山西、了解山西,为我提供了一个认知山西的平台。
近年来,山西提出“游山西读历史”,现在又提出“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其实文博山西正是承担了这份职责和使命。目前,在中国文博圈,文博山西的影响力可以说是非常大,它的受众不仅仅局限在山西,粉丝已经遍布全国,我也因此通过文博山西,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友,为我今后的拍摄,以及对于文物艺术鉴赏的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文博山西是山西晚报旗下的一个品牌公众号,在这点上,我深深感受到团队的担当。就拿不久前山西暴雨古建筑受灾那件事情来说,文博山西是首个为古建筑受损情况发声的新媒体,内容详实、资讯快捷,让很多喜欢古建筑但是又不了解现场情况的网友们有了关注的途径和平台。看到这篇文章后,我也第一时间进行转发。在我看来,自己早就是山西文物保护事业当中的一分子,也理应去为山西文物呐喊助威,最后也吸引到了很多网友关注,我觉得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能够让我为山西贡献一份力量。看到后续报道,通过文博山西的呼吁,为山西受损的古建筑募集到很多修缮资金,而且规模非常大。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可以说媒体的社会责任得到了彰显,这是很多新媒体平台所没有办法企及的。
山西是文物大省,我们需要更多有价值的资讯,文博山西是做得最好的,有理想、有温度、有态度、有责任、有担当。当他的粉丝,很幸福!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