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出运城,西北行约1小时,便到了黄汾岸畔的庙前村移民新区。
新区如画,白墙粉立,黛瓦云铺,一栋栋造型雅致的晋南民居,像极了吴冠中笔下“白墙黛瓦,淡墨轻岚”的水墨江南。
极目西眺,又见汾河如玉,黄河如带,由此交汇,一路南去。东岸,宏伟后土祠、巍巍秋风楼,雄踞高岗之上,俯瞰大河滔滔。斑驳光影中,静谧的中式院落与大自然交融辉映,美轮美奂。
近年来,万荣县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运城市委提出的沿黄美丽乡村建设23项指标体系,串点连线建设包括庙前村在内的25个美丽乡村,大力实施“22511”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全省乡村振兴整体推进县、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试点县。
“庙前村共有632户2460口人,其中105户建居于后土祠脚下山门两侧。因其紧临河岸,存在安全隐患,且村居杂乱,对后土祠景区环境、文物保护、湿地保护也有影响。多年前就规划拆迁,但一直未能实施。”万荣县荣河镇镇长廉晓峰告诉记者,“去年,后土祠被确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分会场,市里决定,结合4A级景区创建,对后土祠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将这105户整体搬迁至新村安置区。”
美丽乡村,设计先行。“用现代手法转换传统要素,塑造晋南传统民居新的意境与神韵,打造黄河岸畔‘富春山居图’。”万荣县委书记杜中伟告诉记者,万荣县成立了拆迁安置指挥部,从市里发布的15种晋南民居风貌图中,精心选取一种设计优化,在距旧村数里外的新址之上,高标准规划了108户新晋南民居。白墙黛瓦的中式民居映照汾河入黄口的一湾碧水,竟颇有几分江南味道。
旧房拆迁、新区建设,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指挥部于去年2月进驻,6月拆迁到位,7月开始建设,最多时有17个工程队同时施工。目前,已建成82户,入住40余户。”万荣县政协主席尉艳梅感激地说,原计划三五年才能成型的安置区,一年多就基本完成,离不开市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广大党员干部和动迁群众的理解配合。
新区居民舍小家为大家,搬出了美景,也搬出了好光景。登上后土祠西侧的望河台,只见祠庙脚下山门两侧的杂乱民居已被松柏草坪取代,冬日里依旧葱绿的草地,与庙宇、民居、苍松、碧水,勾勒成一幅美丽的水彩画。
“我们把生态绿化和移民新村建设紧密结合,先后绿化美化了景区广场、望河台、景区大道等,努力打造美丽乡村样板村、晋南民居示范村。”万荣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永辉说。
步入新区,崭新的柏油路纵横有序,中式路灯与白墙黛瓦相映成趣。远处看,户户屋顶檐牙高啄,兽吻端庄,檐角张扬。随意走进一户民居,转过影壁、月洞门,只见小院方正,靠墙花畦中绿意仍在绵延,绽放勃勃生机。坐北朝南的二层半小楼,设计有六室两厅三卫一厨,再加一个“人”字形阁楼。阳光洒入二楼落地阳台,温馨而舒适。
“政府请第三方评估公司,按旧房面积和新旧程度评估补偿。每户4.05分宅基地,自行选择有资质的建筑公司,统一图纸施工建设。”村民邱娟玲家住了15年的老房子补偿了20多万元,没掏一分钱,就建起了一层半的新居。她高兴地说,“新房通了上下水,电采暖享受补贴价,告别了脏臭旱厕和呛人煤炉,乡村生活更美了。”
随着乡村振兴进程向纵深发展,万荣美丽乡村建设也如火如荼。“我们正在新区北侧,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展厅和庙前村党群服务中心,嵌入村史、乡贤馆,加入八路军在庙前东渡黄河的红色历史及黄河文化等元素,并配套建设大广场、小游园和文化长廊。预计明年五一前主体即可完工。”廉晓峰说,下一步,庙前村将依托后土祠、望河台、雕塑园等优质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民宿,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让黄河岸畔的美丽乡村真正变成村美民富的“小江南”。
本报记者张海鹰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