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 正文
数字背后看阳泉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脚步
发表时间:2025-04-20 12:40:50来源:山西日报

正在建设中的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

高新区企业山西天和盛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做实验。

高新区新石器智航(山西)科技有限公司的5G商用无人车。

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华鑫电气厂房内。

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华越华益公司厂房内。

高新区康达公园内游玩人群。

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

中电阳泉数字经济产业园加紧建设、山西尊特年产1000万台智能终端项目(一期)进入试生产、年产2万吨六氟磷酸锂及添加剂项目奠基……今年以来,随着一大批项目相继签约、开工、投产,阳泉高新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比重分别由4.8%、5.5%、13.8%提升至5.4%、7.1%、18.8%,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均创历史新高,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税收强度、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分别增长13.6%、15.5%、8.7%、25.9%、59%……

这是阳泉高新区三年来的一份成绩单。数字背后,是大胆改革蹚新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

经济建设爬坡过坎,上扬态势明显。

三年来,阳泉高新区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科学、系统地应对投资、工业、财税等发展瓶颈,推动转型发展呈现强劲态势。经济实力大幅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增长速度创历史新高,主要指标在全省排位大幅前移,全省开发区考核历史性排到第三位,争先进位态势明显。发展质量有效提升,园区单位产出和外资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主导产业破局而立,集聚态势明显。

摆脱产业“自然生长”的惯性,阳泉高新区用产业发展规律统筹布局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产业架构愈发清晰,项目质量有效提升。一是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项目占比由26.7%提升至52.2%,战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8.1%,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9.8%、20.6%、12.7%。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全市占比分别达到85%、43%,转型发展呈现强劲态势。二是产业特色更加明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通过工信部评审,以百度云计算、智创城、中电阳泉数字经济产业园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名片”更亮,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成为全市标杆示范,“主导产业+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的产业格局雏形初现。三是项目支撑更加有力。招商引资累计签约项目53个,开工项目40个,投产项目34个,到位投资25.41亿元,百度二期、多氟多、尊特数码、新石器无人车、蓝宝石等一批标志性转型项目落地,项目谋划和转化能力、项目数量和质量双双提升。

创新生态系统布局,赋能态势明显。

阳泉高新区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造生态链,创新发展的体系架构初步形成,孵化输出能力逐步提升。一是创新主体加速培育。实施创新主体倍增计划,“四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增长38.65%、28%、50.94%;发明专利从64件增长至197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19.1%,创新主体不断壮大。二是创新平台开放多元。国家和省市研发机构由17家增至34家,实现倍增,双创载体增至13家。引进清研院、中关村、中国电子等一流创新平台,整合阳泉高创园资源,市场化创新管理运营机制初步构建,创新体系不断搭建。三是创新赋能初见成效。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双创平台累计培育孵化输出项目120个,项目输出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技部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在智创城挂牌,清研院深度参与本地企业混改和技改,创新潜力不断激发。

产城融合深度推进,协同态势明显。

以产城融合统筹布局、产业、规模三大结构,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更加有力。一是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80平方公里范围整体规划,南北两区“7+2”的产业园区轮廓和定位进一步清晰,城市空间逐步扩展;同步推进产业入园和村民上楼,同步配套生产和生活功能设施,产城融合发展提速提质。二是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三年累计搬迁5村2000余户村民,打造134万余平方米平台,新建25.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云谷科创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交付使用,中电阳泉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期、中天智慧环保产业园年内交付,破解了多年来困扰高新区发展的“项目等地”瓶颈。三是城市品质进一步提高。扎实开展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容市貌和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22.8%,PM2.5和PM10均浓度分别下降22.8%和29.5%,达标天数从142天提升至200天以上,北山公园西广场建成和智慧公园改造完成,成为全市群众休闲的网红“打卡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体制机制革新重塑,奋进态势明显。

抓好改革关键一招,在体制上“动刀”,在作风上“革弊”,在环境上“破窗”,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和方式不断激发活力、重塑形象。一是构建了以工作为中心的组织体系。推行大部制改革,突出经济职能,构建了高效运行体系;推行管运分离改革,突出经营效能,构建了市场运营体系;推行园区综合执法改革,突出属地功能,构建了园区管理体系,为构建协同高效的“矩阵式”组织体系打牢基础。二是构建了以绩效为中心的激励体系。持续深化“三化三制”改革,实施全员化竞聘,强化了岗位意识,树立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导向;创新绩效化考评,强化了交账意识,树立了多干少干不一样的鲜明导向。通过两年运行,全区上下主动性明显增强,今年高新区也被评为全省“三化三制”绩效管理标准化试点。三是构建了以效率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大厅管服务、一支队伍管执法”;推进“放管服”改革,办事环节压缩37.6%,办事时限压缩76.1%,企业开办实现“当天办、零成本”,市场主体达到1.3万户,增长44%;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全市率先将承诺制事项拓展至核准类,投资项目全部标准地出让,打造“全周期、全代办、全安心”品牌,变“审批”为“承诺”,变“生地”为“熟地”,变“跑腿”为“上门”,让投资更加顺畅。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引领态势明显。

阳泉高新区坚持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坚定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更加有力。一是政治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深化。二是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机关党建获评全市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党建+”融合不断深化,园区党建阵地进一步夯实;国企党组织进一步健全,经济建设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完成换届,干部队伍结构素质进一步优化;阳泉高新区获得“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省级示范园区”称号,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进一步强化。三是作风建设全面加强。一体推进“三不”,恒久纠治“四风”,扎实开展“侵害漠视群众利益”“五清行动”“排忧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干部作风明显改善,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高质量发展远景目标

2022年,成功进入科技部国家级高新区考察名单

2023年,创成国家级高新区

2024年,力争国家级高新区全国位次提升

今后三年,阳泉高新区将在招大引强上做文章,全面实施“百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实现“513”目标,即:推动现代服务业产值超500亿元,推动数字经济、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值突破30亿元。

打造百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以打造全国首个“智车之城”和“数智双碳产业特区”为牵引,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路径,通过场景示范、数字赋能、产业创新、政策支撑,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打造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瞄准关键战略材料,紧盯“卡脖子”领域,追踪行业龙头投资动向,在新能源材料、铝合金轻量化材料、高性能分离膜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方面重点发力。

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推动智能制造赋能传统产业,探索资源型城市装备制造特色化转型新路径。2022年产值达到15亿元,2023年产值达到20亿元,2024年产值达到30亿元。

打造500亿级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在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生活性服务业、平台经济上下功夫,到2024年,服务业营收超过500亿元,其中,2022年营收400亿元左右。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