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县第五小学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在新时代下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学校积极探索“双减”政策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坚持“知新、求新、创新、立新”,打造高效课堂。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课后两小时,提高作业质量,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优化学生评价体系,增强学生体质,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渠道作用,使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具体做法如下:
一、党建领航,思政先行;立德树人,培根铸魂。
党员带头走入读本,切实发挥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铸魂育人作用,使学生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认识,逐步形成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信和自觉。学校坚持用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把爱国情、报国志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二、层级管理,精细落实;推行民主,群策群力。
结合学校建筑布局特点,推行层级管理,领导包年级包班,让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推行民主管理,通过校务会、教代会、家委会等群众团体,集思广益,建立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落实民主管理监督。实行校务公开,费用明细公开、财务收支公开,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三、名师引领,教研转型;创新课程,科学评价。
1.学科教研重实操
(1)在不增加作业负担的情况下提高课堂实效,从课堂学习评价入手,探索“学+练”的40分钟课堂新模式。每节课预留10分钟,精心安排练习反馈的环节,及时查缺补漏,相对减少课后的书面作业量。(2)各教研组组织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为全体老师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探讨“双减”下的课堂新模式。
2.教师发展成梯队
建立专业引领机制,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和县名师的带动辐射作用。师徒结对帮扶,团队互助提升,通过实施“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名师和青年教师师徒结对,一对一帮扶。同时通过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
3.前置作业精设计
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设计实践类、探索类、研究类……前置作业。让每个孩子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行学习,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让课内的学习更具深入,课内的交流更具宽泛。教师的教以学生已有的思考基础和知识基础来确定教的内容和教的形式,更好的为学生的学服务。
4.课堂教学重实效
以前置作业为切入点,激活学习源动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充分体现“双减”下的减负增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师生共享课堂欢乐。课堂主要分为前置性学习、生成性学习、拓展性学习和学习评价四个部分。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拓展型课程多样化、探究型课程创新化。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应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对学习拥有热情,对知识充满好奇。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等方面同时发力,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学生评价提素养
依托“激励卡”评价机制,实现对学生的发展评价。(1)重视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2)开启“课堂口头评价+当堂检测评价”的“学练”课堂新模式,深化“课堂学习评价”的研究。
四、课后服务,多措并举;创新社团,绽放活力。
(1)课后根据课堂检测反馈,设计分层作业和创新性作业。
(2)变集中作业为分散作业、变统一作业为分层作业、变传统作业为开放作业三个方面的改变策略。
(3)开设体育、艺术、科技、观察实践四大类社团,教师学生全员参与,实行走班教学,满足孩子个性发展需求,享受优质丰富的校园生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社团,真正做到让教育返璞归真,让儿童自由生长,让童年熠熠闪光!
大道之行,取则行远;且行且思,且悟且进。在双减的路上不断增强“减负”意识,促进教师观念更新。明确学生减负的现实意义,从更高的站位、更长的视角、更远的发展来认识减负的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实施科学施教,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真正把“减负增质”落到实处。(刘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