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关注西口文化博物馆。
“哥哥你走西口……”一首凝结生死离别、儿女情长的民歌《走西口》,唱出了300年西口人的悲欢离合,道尽了一段厚重的历史。
在晋陕蒙交界的三角地带,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水乳交融,在“走西口”的岁月中,这里的人民走出了一段闻名天下背井离乡的历史,繁衍和滋生了一段血与泪的篇章,走出了一次民族融合的不朽传奇。位于右玉县玉林西街的山西云杉西口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西口文化博物馆”),是西口路上的一个文化坐标,是目前我国第一座以西口文化为背景,全面系统反映大西口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
往事如烟,梦回西口路
西口文化博物馆建设于2017年,占地面积16.8亩,由博物馆主体建筑、专家楼、员工住所、绿化带配套建设和停车场等五大部分构成,总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其中,博物馆展厅面积约4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西口文化专题陈列展,二层为艺术展厅,近千件文物展品,展现了西口文化历史以及古老文物的魅力。
进入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型浮雕——西口文化万年长。浮雕以黑灰色系为底色,突出了历史沧桑和厚重感。浮雕描绘的是清代商人赶着驼队穿过杀虎口北往草原贸易的场景。虽然只有走西口汉子艰难跋涉的背影和苍茫浑厚的背景,但已经把走西口文化绵延悠久、厚重深沉的特点和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也带来了视觉和心灵的震撼,彰显着博物馆的深远主题:“西口之路,是走出来的”。浮雕两侧,是一副对联:“梦回西口一楼旧说箭戈瓦釜,春到雄关万里犹闻丝路驼铃”,通俗易懂,是对西口地区历史发展大脉络的立体诉说,再现了千年西口的军事和商贸发展的历程。
展馆序厅,还有一幅油画作品,名为“杀虎口”,呈现了杀虎口城门的原貌。杀虎口作为一代雄关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万里长城关隘中难得的集军事和商业文化为一体的两栖重镇,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是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也是清朝“日进斗金斗银”的著名税关。这幅油画描绘的是杀虎口清初繁荣的景象,这里商贾云集、店铺林立、钱庄当铺、酒楼饭庄、字号摊点鳞次栉比,金银、木器、瓷器、酒醋、米面作坊一应俱全。展馆以王朝更替为经,地域空间为纬,以展品为核心,以历史为纲领,以图文为佐证,浓缩凝聚了大西口从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北方边塞地区民族冲突、融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活化石,向参观者展现西口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所承载的特殊风采。
五大单元,再现西口文化
一件件兵器藏品,见证了烽火狼烟;一件件晋商器物,凝聚了晋商的心血。在西口文化博物馆里,五大单元全面细致地呈现西口文化,以及西口之路的璀璨历史和荣光时刻。
展厅共分为五大单元,第一单元名为“文明久远,战地硝烟”。主要展示了西口地区在石器时代的重要文物,其中以张家山旧石器文化遗址为主要展示内容,证实了这里就是西口文化的源头。石器时代结束后,青铜时代登上历史舞台。西口地区发现的青铜器,根据用途不同分为食器、酒器、生产工具等几大类。它们大都用在祭祀、宴飨等礼仪场合。自古以来,杀虎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该馆内呈现更多的是刀、剑、戈、戟等青铜质地的冷兵器,它们是西口民族碰撞的见证。
第二单元名为“民族融合,多元文化”。蒙元时期是中国空前的大一统时期,尽管这个时期陶俑存世不多,但在西口文化博物馆里,展示了两套元代时期的出行仪仗队黑陶俑,有马车、武士、侍女、马匹、牛羊,尤其是两辆由骏马、轮盘、车棚、车板和车轴组装而成的陶马车,美轮美奂。
西口地区和丝绸之路的关系由来已久,有资料显示,早在3世纪中叶,从甘肃、陕西到杀虎口一带已经存在一条与丝绸之路相平行的,与古罗马、波斯等国家贸易往来的道路。这条交通道路与经过长安、洛阳传统的东西向“丝绸之路”近乎平行。西口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大通道,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从南到北,过杀虎口,经国门一路向北,走向蒙古国,走向俄罗斯,走向欧洲。因此在本单元内,展现了万里茶路商贸往来中出口的“砖茶”,以及“丝绸之路”中从西亚带回来的鼻烟壶、紫水晶等,用实物呈现两条商贸之路的神奇。
第三单元为“货通天下,辉煌晋商”。辉煌的晋商崛起于明初,鼎盛于清代,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大的商邦之一,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在本单元中,展示了晋商票号里用到的银票、印章、斗类等实物,也有晋商贸易中常见的流通商品瓷器。此外,还有一些晋商经营之道的文字材料,以及其做生意时常用的老物件。在这个板块中,塑造和再现了晋商的形象。其中有一个场景特别打动人,就是劳苦大众走出西口谋生的场景。你瞧,场景中的汉子们,含着对故土难离的悲伤,一步一回头,奔赴口外谋生。场景、油画和影像相结合,描绘了走西口汉子“一步三回头,举目长叹息”的无奈,以及“哥哥走西口,妹妹实难留”的辛酸场景。或许在很多人心中,走西口是晋陕民众的开拓史,其实这也是一部人民迁徙且充满血泪的苦难史。
第四单元为“琳琅满目,文化共享”。明代之后,西口人民的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化发展,本板块展柜内陈列的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道、儒有代表意义的精美塑像。塞北右玉作为边贸重地,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内有戏台,这既是对远离灾难的一种渴望,同样也是对平安幸福的一种寄托。很多人都知道,晋商坚守关公精神,尊奉“一守信、二尚义、三取利”的商业准则,展厅内也特别展示了一尊清代木雕关公像,呈现了晋商走西口时推崇的关公信仰。
第五单元为“边塞要地,古堡之乡”。右玉自古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战争的前沿阵地,为防御外侵,筑城、筑堡、设卫、驻军屯防,形成丰富多彩的边塞史,给右玉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边塞文化遗产。据明确记载,右玉县曾经有军堡17座、民堡77座,全县近300个村庄三分之一以上现存或存在过古堡,保存较好的现在仍有14座,其中杀虎堡、铁山堡、云石堡、平集堡、破虎堡、残虎堡最为著名。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右玉星罗棋布的古堡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古堡之乡”的特色。
星云浩瀚,是是非非的故事已匆匆成为过客,但在西口文化博物馆里,却镌刻着西口文化发展的轨迹,承载着大西口多元文化的丰富与灿烂,彰显着大西口人开拓创新的伟大精神,寄托着走西口人的情感、力量和梦想。
馆长推荐
漫步在西口文化博物馆里,从一件件历史遗物中,能感受到西口文化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律动,体悟出西口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不懈追求。接下来,就让我们在馆长白云杉的带领下,去感受一下镇馆之宝的魅力吧。
镇馆之宝 六博棋
六博棋是古代棋戏的一种,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都非常盛行。这种棋由两人玩,双方各有六枚棋子。其中各有一枚相当于王的棋子叫“枭”,另有五枚相当于卒的棋子叫“散”。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盘局上进行,用投箸的方法决定行棋的步数。据现代棋史学家的研究,这种古老的六博棋实际上是世界上一切有兵种盘局棋戏的鼻祖,诸如象棋、国际象棋、将棋等等有兵种的棋戏,都是由六博棋逐渐演变改革而成的。
在西口文化博物馆内,珍藏的六博棋由棋子、棋箸、棋局(棋盘)组成。棋子为骨质。棋箸是小竹管,长六分,中填金属粉,相当于现在的骰子用于投掷。棋盘多为木质或陶质,铜质棋盘极为罕见。迄今为止,我国共发现两副铜质棋盘的六博棋,除了馆内的这一副,广西南越王博物馆还有一副,所以具有极高的价值。
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
“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是中国民间出版的一幅较早的世界地图。绘制于明朝,清康熙二年由姑苏(苏州)王君甫刊印发行。
此图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以大明为中心,详细地绘出了明代两京(北京、南京)十三省及世界各洲各国的大致形势,以及长城和名山大河。下方列出各省人口、米麦、丝绸等情况及府、州、县距京里程等数据,右方是九边距京里程,左方是对外国的介绍,图中长城和山脉用立体形象绘出,河流、湖泊和海洋均加绘波纹,重要历史人物、事迹和主要府州县的历史概况,分别用文字记载相应位置。此图在中国地图史上极负盛名,目前世界上查明仅有四幅,除了在西口文化博物馆珍藏一幅外,还有两幅分别被中国第一历史博物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国外也仅日本早稻田大学有藏。
明代的九边是指沿长城东西一线的险要地带建立的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宁夏、甘肃九个边防重镇,合称九边。山西省设立两个重镇,大同镇和太原镇,并在右玉设立右卫、玉林卫、威远卫,按明代的防卫部署(一卫5600人),在右玉驻有重兵,近两万人,由此可见右玉军事地位之显赫。
山西晚报记者 吕国俊 孙轶琼 南丽江 通讯员 杨敬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