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舞剧《刘胡兰》是我省今年重点新创的剧目,入选了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于2021年5月至7月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引起了省内外观众和部分专家的关注。今年4月的时候,我在山西大剧院观看舞剧《刘胡兰》首场演出时的情景,那震撼人心的画面、恢宏大气的舞台、对英雄形象浓墨重彩的塑造、战火纷飞年代残酷的斗争场景,以及飘在耳边的富有民族韵味的音乐旋律,至今难以忘怀。与以往同类题材作品相比,这部舞剧作品中所体现的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尤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胡兰是一位生长在吕梁大地上的英雄人物,由领袖褒奖题词而闻名全国,家喻户晓。这样一位少女英雄,成了各种艺术形式争相创作的典型,诗歌、散文、小说、故事、美术等各种体裁曾经从多方面对她的事迹作了不同角度的呈现。就舞台剧而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歌剧、戏曲、话剧,包括儿童剧等舞台剧都有创作演出展示,这些艺术形式,或借助语言表达、或吟诵演唱、或综合表演,多角度地刻画与描绘刘胡兰的英雄形象,都取得过不俗的成绩。即使是舞剧,这一长于抒情却短于叙事、需要借助于肢体语言表达的艺术形式,也曾经有过表现刘胡兰事迹的《傲雪花红》(山西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因此,如何在今天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在展示英雄人物形象的同时突显舞蹈的创作与表演之美?如何使得舞蹈艺术之核心魅力成为展示英雄人物精神世界的有效手段?通过运用舞蹈最基本的艺术元素塑造出15岁花季女英雄“向死而生”的崇高和伟大?怎样将一位少女的平凡生活和她壮烈牺牲的崇高结合起来表现?如何在舞剧作品中展现中国舞蹈的“情”与“景”“虚”与“实”的“交融”“相生”的美学追求?以及在这种追求中凸显英雄的人物品格?实际上这些都是吕梁市民间艺术团在打造这部作品时遇到的艺术上的难题。现在看来,这个同样颇为传奇的艺术团体,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而且还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惊喜——还在剧场的时候,我们就感受到了新时代的内在律动,赋予这个题材的创新、创意和新奇。
红色经典的故事永恒不变,但艺术讲述的方法和包装的形式却可以代代出新。当介绍大型舞剧《刘胡兰》内容的关键词出现的时候,那些我们儿时熟悉的画面依旧令人心潮澎湃。是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早已镌刻在了我们的心中,而“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的那座雕像丰碑也深深地印到了我们的脑海。这一次,我们又一次感受了英雄的豪迈,又一次感受了刘胡兰自我抉择时的勇敢和崇高。欣赏完这部舞剧,我们跳动的心灵在升华,奔腾的血脉在喷涌——再精准一点表述,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刻,那种由对英雄的敬仰感而升发出的崇高感,更真实地充溢了我们的胸怀,使我们更加深了对党的热爱之情,加深了对学党史的形象认知,加深了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奋斗理解,也使我本人——同样是中国共产党队伍中的一分子、一个普通的研究人员,更坚定地树立了为党工作为党牺牲的信念!
与以往表现刘胡兰的文艺作品所不同的是,吕梁市民间艺术团推出的这一版《刘胡兰》,在塑造国民党的反派角色方面,有一定的不同凡响之处。比如,几乎被定型为传统形象的国民党暴戾“大胡子团长”,在这一版舞剧中换成了“眼镜”这一略感文静的名称。在本剧中,“眼镜”阴沉阴险狡诈,在舞台上舞蹈的技巧也颇令人瞩目,确实构成了与正面形象巨大冲突的支点,也使黑暗的力量达到了揪人魂魄的程度,从某种程度上看,也达到了编导预期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眼镜”支点的成立,所以舞剧《刘胡兰》在现代音乐的制作和舞蹈动作的编排上,显现出了最接近时代的时代感,而与传统的、经典的同类题材有了比较大的区别,这,也一定是吕梁市民间艺术团创作演出最新版《刘胡兰》的初衷所在。现在看来,这一目的达到了!
由于《刘胡兰》舞剧表现的是70多年前的故事与史实,因此,在撷取刘胡兰真实事迹的基础上,必然要加入编剧、导演、演员等对真实事迹的理解和重构。我们看到,在舞剧《刘胡兰》中,编导团队大胆采用现代的艺术节奏创作,甚至大胆地运用了多种现代舞蹈的动作和造型,通过这样的调整和充溢,使得熟悉的内容有了时间的新意,更利于年轻观众主动接受这部作品。例如:在刘胡兰怀念革命道路“介绍人”的一段舞蹈中,采用的是回望式、再现性创作手法,在充分表达并强化了“介绍人”对刘胡兰革命道路选择的重要性,并使其成为坚定共产党人的作用体现的同时,将舞剧艺术所追求的虚实相生和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予以了充分体现。
刘胡兰生活的区域,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正是共产党和国民党拉锯的区域,也就是说,很可能在同一区域内,白天是国民党统治,晚上则是共产党员们活动的时间,所以斗争异常激烈残酷,刘胡兰也正是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受共产党员和八路军的影响日渐加深,逐步接受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树立了为人民而奋斗的理念,成为一名有着坚定信念的共产党员。所以,她能够在工作中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与二寡妇斗争,与地主斗争,并在前几位烈士惨烈牺牲之后,毅然决然走向铡刀,将“怕死不当共产党员”的豪言完美诠释,将“向死而生”的崇高和伟大极致地体现出来。剧中,巨大的铡刀形象写意式占据着舞台中央的大部分位置,这象征着黑暗势力的压迫、猖狂和凶狠,在前6位烈士走进巨大的铡刀里时,一阵阵刺耳的铡刀摩擦声回荡在所有人的心中——这时候,时间仿佛凝固,舞台上的表演牵动着舞台下观众的心灵,人们既为这样一位如花似玉年龄的少女,即将自己从容赴死时感佩,更为她短暂的生命即将休止揪心和心痛。我们看到,对于这个场景的处理,编导回避了用自然主义写实性的血淋淋直观手段表现这段残忍的历史和画面,而是用写意虚拟性的巨大红绸铺满舞台,既象征刘胡兰英雄的鲜血映红大地,也象征着刘胡兰英雄人物为理想追求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崇高,更提醒生活在和平幸福时代的我们,不能忘记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夜,曾经有这样的花季少女英雄,曾经将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当舞台上矗立起毛泽东主席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时,全剧的主题得以升华,观众的心灵得以净化——而这,也是本部艺术作品所体现的作用和意义所在。
当观众看完《刘胡兰》走出剧场时,他们的脑边回响着的是剧中的音乐,脑海中浮现着的是英雄刘胡兰的形象,联系时下党史学习教育,艺术作品的魅力在这短暂的几十分钟里,将教育的功能充分释放,这就是刘胡兰和6位共产党员展示给我们的铮铮铁骨。这台鲜活形象的党课让我们热泪盈眶,英雄的精神让我们敬仰,这,就是我们观看大型舞剧《刘胡兰》后的最大收获。
李成丽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