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微观地体现有一个简单的标志,那就是平均每个人手机屏幕上的APP不少于10个。这些APP有银行的、有教育的、有餐饮的、有医疗的,还有生活服务缴费的以及政府部门推出的相关服务APP。
手机有了APP很方便,看病预约、点餐预约、线上学习、银行转账,只要手机在手,动动你的手指,可以少跑路还能快办事,一切都变得简单快捷。
裴女士是一位80后宝妈,她的标配是:每天随身两部手机,并且每部手机都配有手机内存卡。她早已习惯了遇事先通过手机来解决,以至于在她手机里银行APP就有5个,分别用于转账、购买理财产品等;教育APP有6个,分别是孩子各学科报班APP、口语练习APP等;还有用于交电费、煤气费等日常生活缴费的APP。过多的APP让手机不堪重负,借着元旦假日,她把自己手机里的APP进行了整合。
像裴女士这样的手机用户不在少数。
采访中,受访者李女士的感受更多地是希望手机APP能以人为本。“老父亲快90岁的人了,每年都有一次社保卡认证环节。这个认证和老人每月发工资关联,忘了认证或者通过不了就不发退休工资。由于系统做得不好,认证很费劲。”李女士告诉记者,认证时需要老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做眨眼、左右扭头、张嘴等相关动作,但是老人眼睛不好、听力下降,能够顺利完成这些动作有点困难。每次认证李女士都要专门掐着时间回趟家协助老人完成。那些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该怎么办?为了老人的社保卡认证,她的手机上就有老来网和民生山西两个APP,哪个能成功用哪个。现在手机APP太多了,有些APP一年只用一次,留着又麻烦,她只好每次认证前下载,认证成功后截屏保留再删除APP,实在是不方便。
除了APP过多之外,很多人担忧的还是安全隐患。目前,下载一个APP就要注册相关信息,同时会弹出一个需要用户同意的文书。如果用户点“不同意”就直接退出,只有点“同意”才可以使用,用户的信息被获取是分分钟钟的事。
记者咨询了做网络安全的朋友小杨。他表示,目前超市会员卡也开始使用电子卡,各种生活类APP注册都要手机号码和名字,不知不觉就泄露了个人信息。移动支付在使用中还有小额免密支付,一不小心点一下开通了也挺麻烦,几元几十元买东西,积少成多,冲动消费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尤其是APP的大数据抓取功能,更是让人们有一种被窥视的不安全感——只要搜索一件产品,立即就会被推荐相关产品,然后精准投放的产品广告接踵而至,让人烦不胜烦……
手机APP的整合一直在进行。记者梳理了一下市场竞争中进行的整合,比如美团、大众点评等,企业间的合作、重组行为,对商业APP整合非常有效。社会服务的APP整合,因为涉及到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完全整合难度较大,部分功能整合还是可以的。比如在银行APP上可以做房地产业务,可以查个人征信、快递预约、美食订餐等。
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对“社会服务APP”进行整合,将很多职能部门的服务功能设置在某个统一的APP上,服务范围涉及政府公共服务、社区便民服务和其他社会化服务,只要一次下载、一次注册、一次登录,就能便捷享受到百余项民生服务,几乎囊括了所有“标配”的城市生活服务。市民使用起来更方便、更省心,既减少了管理部门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服务质量,可谓一举多效。
在我省,“健康山西”手机APP就做得不错,系统地将全省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用户只需下载一个APP,看病预约挂号非常方便,想去哪家医院、周几去看、哪个医生擅长看什么病一目了然。而且还可以预约到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打流感疫苗,让人感觉既方便又好用。
整合手机APP,去除手机不必要的功能,卸掉手机不能承受之“重”,已成为许多消费者的心声。同时,李女士也提出,科技进步是好事情,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给大家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是并不意味着原有的面对面服务就必须取消,对包括老年群体在内的人来说,线下服务、实体店服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突发事件的发生,例如停电、自然灾害、系统崩盘等,万一移动支付不能使用、APP不能使用怎么办?这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办法,线上系统服务与线下人工服务相结合,多条腿走路,多种方式并存,才能走得更稳当。
本报记者张剑雯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